近幾年,直播帶貨等消費新業態、新模式的興起,拓寬了消費者的購物渠道,提升了人們生活的便利程度。但與此同時,夸大宣傳、假冒偽劣商品頻現、銷售數據造假、帶貨主播“翻車”等問題也不斷被消費者詬病,折射出直播帶貨行業亂象叢生。
2022年,各地公安、市場監管等部門已查處多起通過直播平臺售假案件,其中不少案件涉案金額超過千萬元。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《直播電商購物者消費者滿意度在線調查報告》顯示,37.3%的受訪消費者在直播購物中遇到過消費問題,“夸大其詞”“假貨太多”“魚龍混雜”“貨不對板”等成為消費者集中吐槽的焦點。
與線下店鋪、傳統電商等銷售模式相比,直播帶貨具有即時性、受眾廣、帶貨和發貨分離等特點,這些特點也決定了消費者在購買到假貨時往往面臨取證難、維權難等問題,而部分消費者的隱忍無形中又助長了不法商家“頂風作案”的氣焰,一些直播平臺正淪為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“重災區”。直播帶貨面臨巨大的信任危機,急需革除弊端。
假貨是直播帶貨的一顆毒瘤,嚴重阻礙行業發展,必須將其根除掉。我國現行的民法典、電子商務法、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,對制假售假、虛假宣傳等行為都有相應的規定。相關監管部門要重視和核查消費者反饋的售假行為,要擔當作為、主動作為,加強對直播帶貨的常態化巡查,強化全環節、全要素、全鏈條的監管,嚴肅查處直播帶貨中違法違規行為,對售假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,擾亂市場競爭秩序,絕不縱容,堅決以“零容忍”的態度,重拳出擊,依法嚴厲打擊各類制假售假違法行為,促進直播帶貨走向正軌,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。
平臺要壓實監管責任,根治售假亂象。去年3月,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、國家稅務總局、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《關于進一步規范網絡直播營利行為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》,明確提出網絡直播平臺方的監管職責。平臺要認真落實管理主體責任,加強監管力度,引導入駐商家恪守誠實信用原則,確保守法合規經營,同時對電商經營者的資格、直播內容等進行審查,并就其存在的風險提示消費者。針對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遭遇的問題,平臺應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要求,及時查處直播帶貨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,并完善平臺監管措施和處罰方式,促進凈化直播購物環境,不斷提振消費信心,保障行業長遠發展。
直播帶貨前景廣闊,但其健康發展有賴于各方共同努力,協同發力,與時俱進,用新技術、新方法治理亂象,遏制直播帶貨野蠻生長,讓直播帶貨回歸良性軌道。廣大消費者要增強法治意識和防范意識,避免盲目沖動,做到理性消費,在遇到消費糾紛【進入黑貓投訴】時,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。商家和主播要遵紀守法,堅守職業道德、恪守道德底線,增強社會責任感,切記賣的假貨越多、賺的不義之財越多,所承擔的法律責任也越大。